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慈善越是参与越觉得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7-05-12
——记全国政协委员、思源工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
本报记者;舒迪
2017-05-09期09版
募集善款超13亿元,开展数十个优秀扶贫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简称思源工程)在成立10周年之际向社会公众交上的一份答卷。
作为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公募基金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思源工程理事长陈昌智的领导下,思源工程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成为我国慈善和扶贫领域一支重要力量。思源工程相关扶贫项目和人物先后5次荣获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特别是在2008年,思源工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荣誉称号。
思源工程对于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大业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与意义。值此成立十周年之际,思源工程与本刊联合开辟“思源拾光”专栏,对思源工程十年来为扶贫事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和项目进行报道。我们期望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慈善扶贫,共同助力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
春日的朝阳透过窗户,照在办公室的案头上,又是一天的开始。
李晓林在忙碌,温暖而执着。
身为一名成功多年的企业家,他忙碌了大半辈子,也赢得了社会的各种赞誉。
照理,他完全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但他没有,他依然像拧紧的发条一样,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忙碌。
因为,有一种理想一直推动着他。
“希望天下不再有贫困,不再有穷苦,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李晓林的理想,也是他完成从企业家到慈善家华丽转身的原动力。
这份理想和追求,已经伴随了他20年,而且还将继续伴随他的人生。
“饮水思源”,为扶贫和慈善奉献自己,是我毕生的追求。”李晓林说。
不忘初心
思源工程成立十周年,但李晓林行善,却远远要超过这个时间。
熟悉的人评价李晓林,犹如一杯好茶,暖人、厚重、醇香。
而这,也正是一位优秀慈善家给人应有的感觉,更是李晓林行善20余年的直观写照。
早在1995年,40不惑的李晓林在经商成功后,就已经在一年里向社会捐赠650万元。随后每年他都会有大笔的捐赠投向各地。
这一切,都源于李晓林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很有文化底蕴的女性。”李晓林回忆,从小母亲就对街坊四邻非常热心。
“当时哪家有困难,第一个过去帮忙的肯定是我母亲。她经常要我们踏实做事、善良做人,她与人为善、热心济困的做法,我从小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后,帮助他人就成了一件不忘初心、理所应当的事情。”李晓林说。
2002年,一件偶然的事情,开始让李晓林与慈善结缘更加紧密。
当时,他一位台商朋友的儿子突患白血病,他陪着朋友跑遍了大陆的知名医院为孩子进行骨髓配型,却未能如愿。
最后他们找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时,却发现已成立10年的资料库由于诸多原因,竟只有2万份捐献者资料。
虽然通过其他途径,孩子最后得救了,但这件事对李晓林的触动非常大。对于我国当时400万例白血病患者来说,2万份资料简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白血病患者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有一种责任感让我按捺不住自己。”李晓林说。
在与中华骨髓库取得联系后,2003年初,李晓林倡议和发起成立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并与11位民建会员向中华骨髓库捐赠225万元,资助其建设。
次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晓林递交了关于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华骨髓库开始获得飞跃式发展。
目前,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数据已超230万份,成为世界第三大骨髓库、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捐钱是好事,但并不够,只有将慈善常态化,可持续化,才能真正造福一方。”在行善的过程中,李晓林有了新的感悟。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他要用毕生的心血,去做一件善事。
2005年,李晓林组织15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倡议发起“思源工程”,倡导民建会员“致富思源、回报社会”。
2007年3月,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
达济天下
“慈善是我毕生的事业。”这是李晓林常提起的一句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年来,成思危和陈昌智两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担任思源工程理事长,为基金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付出。
作为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李晓林,更是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到扶贫事业中。
思源工程正式成立后,李晓林把庞大的企业集团交给了妻子管理,自己则一心一意开始扶贫与慈善。
“这十年,多亏有聪慧大气的贤内助帮我打理企业,让我能全力以赴地做慈善。”李晓林提起此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思源工程成立不久,就经受了一系列的考验。
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灾情,李晓林全身心地组织和带领思源工程全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募捐行动,日夜奋战,紧急募集款物,并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灾区。
正当李晓林带领基金会忙碌于冰雪灾害的灾后重建之际,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救援,更让思源工程面对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考验。
“民建中央领导第一时间指示思源工程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我们也表示坚决要完成抗震救灾的各项任务。”李晓林说。
无暇顾及身上的仆仆风尘,李晓林立即拖着疲惫的身躯带领思源工程全体工作人员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一线。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缺乏电源,无法保持通讯通畅,我们就募集了1000个太阳能充电器空投下去;地震后水源受到污染,灾区人民急需饮用水的供给,把矿泉水瓶直接空投容易碎,我们就想办法用军用空投液囊投下去……”李晓林说,那次抗震救灾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除了紧急救灾,在灾区率先发起了“重建家园”、“重返校园”、“心理救助”、“观奥行动”、“温暖行动”等一系列帮助灾区人民生产自救、扶贫济困的行动。
“我们基金会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创下了‘八个最先’。”李晓林回忆起来,依然有些为之骄傲。
2008年10月8日,由他所带领的团队——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同年12月,李晓林个人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随后,在2010年的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以及彝良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救援中,李晓林和思源工程无一不是冲在救灾的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与认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一定充满希望与力量。”李晓林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了解我国贫困地区因为救护车缺乏而耽误危急重症患者、孕产妇、伤员急救时,李晓林发起“思源救护”项目,目前已联合社会累计捐赠2000余辆救护车,覆盖了592个国贫县、每县至少捐赠了3辆……
十年来,思源工程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先后启动实施了“思源救护”、“思源教育移民计划”、“芭莎慈善”、“思源助学”、“思源沼气”、“思源水窖”、“思源骨髓”、“天使妈妈”和“思源爱的分贝”等扶贫项目,累计筹集善款超过13亿元,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
建言献策
除了身体力行践行慈善,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晓林,也通过多种途径,为困难群众鼓与呼,为我国的慈善与扶贫事业建言献策,并卓有成效。
从2003年起至今,李晓林已经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每一年的全国两会上,李晓林递交的提案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困难群众紧密相关的。
2004年全国两会上,李晓林提交的《建议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提案》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推动中华骨髓库建设工作的同时,李晓林又看到了新的问题。“调研发现,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太高且没有纳入医保,动辄需要几十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难以承受,于是有很多患者放弃治疗。”
针对这一问题,李晓林在2005年及2008年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白血病的相关治疗费用纳入国家医保。
终于,2012年8月30日,白血病的治疗费用问题迎来了破冰之举。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儿童白血病纳入全国保障范围。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振奋,这是一种不同于商场上成功的成就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动了我自己,我与慈善有着缘,我觉得必须继续下去。”李晓林说。
十几年间,李晓林先后提交了《关于将公益慈善事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提案》《关于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救灾救援指挥平台的提案》《关于将地中海贫血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提案》等政协提案;并且在多个场合大声呼吁民营企业应发挥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脱贫攻坚战,为我国慈善扶贫大业献计献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有责任为国家的扶贫事业、民众的福祉鼓与呼。”李晓林说。
温暖的力量
“我们做慈善的人的心脏跳动会比别人快一点儿,血会比别人要热一点,因为我们特别想帮助人。”李晓林说。
做慈善,李晓林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理念与创新。
“慈善不是作秀,它需要真正做实事,把募集到的善款用到实处;不止是那些捐出善款的爱心人士,而是全社会的目光都会盯着你。”在李晓林看来,做慈善就要公开透明,对全社会有个交代。
近年来多次的《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和中基透明指数显示,思源工程慈善透明指数在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始终位列第一。
也正是这种严格的自律与较真,让思源工程获得公众的信任,也使社会各界的捐款源源不断。
凭借着高度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思源工程先后荣获18个各类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个。“思源阳光计划”、“思源沼气”、“思源救护”项目及李晓林、苏芒先后五次荣获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李晓林仅个人就已累计捐赠5000余万元人民币,支持我国的教育、医疗和赈灾救灾等工作。
荣誉和成就没有让李晓林满足和停步,他感觉到的,是更多的压力与动力。
“越是参与慈善扶贫,越感觉任重而道远。”每当夜深人静,李晓林总是会回忆起一件难忘的往事:“有一次在贵州毕节山区援建小学,老师和孩子送我们离开,面包车开动后,学生们不顾扬起的尘土,追着车子对我们挥着手高喊‘谢谢……’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深受感动,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如今,最让李晓林欣慰的,是思源工程荣誉室里堆积满满的锦旗。
“这近2000面锦旗,每一面,都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可与信任,都是我们善心善行的见证,都是一份温暖人心的力量。”李晓林说。